有系統地建構樂句手法之一 : 在琶音上做變化 (一)


這是莫札特一首奏鳴曲的片段,仔細觀察和絃與旋律的關係

首先要先把動機拆開,分成一句一句 ( 橘色線 ) ,再來找出和絃音與非和絃音 ( 應該沒有爭議這裡是 F 大三和絃 )。

他其實是非常有規律性,第一句 Do Fa ,第二句 La Do,第三句 Fa La ,就是琶音往下的趨勢。然後第一顆音會用上面調性內的音跟一個臨時的人工下半音去圍繞。

在古典樂裡面,有非常多這樣的技巧,巴哈、莫札特、蕭邦...等,都會這樣設計旋律或動機。

觀察"前奏"的最後一句。
蕭邦的幻想曲
第一句,C#小調,可以練習耐住性子找音,如果有和絃的知識,就會比較好找。


其他還有很多手法例子,待以後再慢慢解析介紹


那現代音樂也會這樣做嗎?
我們可以來看爵士樂的想法


謝啟彬老師的採譜分析文章,如果一開始很沒有旋律的想法,耳朵也不太會聽,不妨先看看已有的採譜,從裡面找線索,然後反覆練習最後活用變成自己,而不是通篇去抄、或是覺得有套用就OK了,練習是一個過程,為了最後內化自己可以信手拈來的即興演奏 ( 或創作 )。

<Lee Morgan之《Locomotion》採譜分析>

http://www.chipinkaiyajazz.com/2015/11/lee-morganlocomotion.html

裡面也有一段旋律是用這個想法,在琶音的每個音前面加入一個下半音


注意 1:36



注意 2:36

延伸閱讀 ( 稍微有點難度 ) : 

蕭邦的半音趨近 ( Pason )



留言